close


別說你不想要:記憶力好、專注力強、工作有效率、健康、生活少煩惱……。能同時擁有這一切嗎?答案是肯定的,


愈來愈多腦科學研究已經抓到要訣,洞悉大腦運作。 


因研究腦的白質疾病(羅倫佐症)而聲名大噪,甚至有一種嬰兒的白質疾病取名為奧斯汀症的神經科學家國際知名腦神經專家、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奧斯汀(James H.Austin),接觸禪修已經36年了,他研究發現,長期打坐、禪修,能轉變心識、


自在寬心、訓練專注且增長智慧。


 


奧斯汀教授利用目前最新的顯影技術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進行腦部掃描發現,


當進入深層打坐狀態時,腦內幾乎接近休眠狀態,卻有兩個區域(在額葉以及右顳葉與頂葉交會附近)的新陳代謝非常高,稱為熱區,


這兩區還會互相對話,產生高頻振動,熱區的活動量增加。


 


運用功能性磁振造影進行腦科學研究,是目前的火紅議題。


「功能性磁振造影可以反映當下活動,依據腦血管的血流量,


幾秒內就能觀察到腦部運作的微小變化,」台灣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教研部醫師謝仁俊解釋,活躍的區域血流會增加,藉此觀察腦部哪個區塊亮起來(活化)。


 


愈來愈多新研究出爐,打破過去以為「打坐時身體放鬆,腦波呈現比較慢的αalpha)波、身心平靜而已」,而進一步發現其實更有助活力與更聰明,甚至永久改變大腦結構。


 


麻省綜合醫院神經科學家拉札爾(Sara Lazar)證實了打坐不只讓腦子進入靜默狀態,還會進入一種專注、活躍的狀態。


她找來20位長期打坐的禪修者,平均禪修經驗9年,分 成 老師與學生組,結果發現,打坐經驗愈久的人,


腦皮質(主司專注力、感知力與認知)厚度愈厚,這意味著「禪修可以導致腦結構的永久變化,」


研究者下了定論。無獨有偶,奧斯汀教授的得意門生、


前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朱迺欣多年來潛心探索打坐對大腦的改變,最近他更從1000多篇腦科學研究中整理出若干重點:


 打坐對腦的作用除了會出現減速作用(腦安靜下來,呈現放鬆的專注狀態),還有加速作用


知覺與感受會增強,更專注更聰明)。


打坐時額葉「中線θ律波」出現,這跟內在專注以及解除內在焦慮有關,人變得豁達自在。


打坐的短期效果,可改變意識狀態,培養正向情緒並增長智慧;


長期打坐可改變腦運作,進而改變一個人的性情與個性,變得自在愉快,慈悲生智慧,達到「腦神經重塑」之效。


 


打坐後α波會增加,幅度變大,往左前額葉側化,θtheta)波增加,θ波會移往左前額葉,與正向情緒增加有關,會有幸福感,


進入愉快、舒適狀態,妄念減低。打坐也會讓杏仁核對情緒性的刺激反應減低,煩惱不易起。


有項研究找來曹洞宗的資深和尚坐禪32分鐘,從腦波地形圖得知,


此時的腦波已經進入深層階段,α波和θ波充滿額葉與頂葉,


α波同時也佈滿枕葉和顳葉。


如果持續打坐,接著就出現律動性的βbeta)波,在整個大腦內蕩漾,這時下頜肌肉完全放鬆,即使有閃光或聲也不會改變腦波,


這意味著深層打坐能隔絕外在環境的影響。


 


不同的打坐方式產生不同的腦波變化。


非專注打坐(例如慈悲冥想)產生快波γgamma)波,禪宗的專注打坐產生慢θ波,且往左額葉方向移動。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戴維森最早研究出γ波,他因此一炮而紅。


γ波是一種高振幅的頻波,在專注、工作記憶、學習與覺知扮演重要角色。


 


戴維森研究團隊發現,資深西藏喇嘛(打坐年數1540年)進行無目標的慈悲冥想,一打坐就產生最高境界的γ波,主要分布在額葉與頂葉區,一分鐘後達到最高且持續;且打坐年數愈久的人,產生的γ波總量愈多。


 


打坐引起的腦波變化對情緒是否產生影響,這也是戴維森長期研究重點。


他研究發現,樂觀、開朗、有活力的人,左額葉皮質較活躍,杏仁核活動降低;偏偏,多數人平時傾向右前額葉活躍的負面思考。 想要變得開朗有活力嗎?戴維森給了好消息,根據他的研究,規律打坐能誘發左額葉皮質活動強度,增強正向思考,血液內的抗體指數增加,


提升免疫力。


也因此,他積極推動靜坐訓練,因為「這是人們自己能控制的力量。」


 


文章出處 :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health/9602262/article-打坐-提升免疫力?instance=med2#ixzz10bCVU8cq


打坐改變腦結構增智慧


美國科學家的一些最新研究發現,冥想打坐不但可以放鬆你的精神和安穩你的心靈,還改變你大腦的結構並增進你的智慧。


一晚不睡 打坐40分鐘即充電


習練過冥想打坐的人都說,煉功使他們精力充沛,有些人表示他們只需要短暫的睡眠即可。雖然許多研究顯示,打坐時腦部活動的腦波形式改變了,且神經元自發放電節率會協調一致,但打坐是否真的會起到像睡眠一樣使人恢復精力的作用?


據新科學家網站15日報導,美國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歐哈爾(Bruce OHara)與同事,通過「心理動作警覺作業(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肯定了以上的問題。這是一種公認的測試睡眠缺乏對人思考敏銳度的影響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盯著計算機屏幕,只要看到一個影像出現就馬上按鈕。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在200-300毫秒內反應,但是一個睡眠缺乏的人則會花很長的時間,甚至有時根本就沒意識到影像的出現。


歐哈爾等讓10個較為疲憊的受試者分別在經過40分鐘的睡覺、打坐、閱讀或者聊天後做以上的測試。令研究人員震驚的是,儘管所有的受試者都從來沒有習練過冥想打坐,但經過40分鐘打坐,他們馬上就有卓越的表演;而40分鐘的小睡後,受試者則需至少1小時候才能從朦朧中清醒過來,做出較好的表現;閱讀或者聊天對恢復精力沒任何幫助。


歐哈爾說,在冥想打坐40分鐘後受試者每個部份的測驗表現都得到了改善。在受試者一個晚上沒有睡覺的情況下,冥想打坐帶來的效果尤其驚人。科學家們目前還不知道,為何冥想打坐會使人精力充沛,他們正在研究每天花幾個小時冥想打坐的人,希望找到答案。


打坐充實腦皮層結構?


冥想打坐對大腦的結構到底有何影響?這仍然是個受爭議話題。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拉若(Sara Lazar)醫師及其同事,比較了有1-30年冥想打坐經驗和沒有打過坐的各15位志願者的大腦核磁共振圖(MRI)。


他們發現,冥想打坐真的增加了前額葉腦皮層(prefrontal cortex)和右前腦島(right anterior insula)等腦皮層區域的厚度,而這些區域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以前的研究曾顯示,一些著名的音樂家、運動員和語言學家的這些腦皮層區域都有增厚。


拉若認為,此項發現進一步證明,「練瑜珈的人並非只坐在那裏,甚麼事都不做。」拉若與歐哈爾都在11月美國首府華盛頓的神經科學會年度會議上,分別報告了自己的研究。


打坐充實腦皮層結構?


冥想打坐對大腦的結構到底有何影響?這仍然是個受爭議話題。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拉若(Sara Lazar)醫師及其同事,比較了有1-30年冥想打坐經驗和沒有打過坐的各15位志願者的大腦核磁共振圖(MRI)。


他們發現,冥想打坐真的增加了前額葉腦皮層(prefrontal cortex)和右前腦島(right anterior insula)等腦皮層區域的厚度,而這些區域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以前的研究曾顯示,一些著名的音樂家、運動員和語言學家的這些腦皮層區域都有增厚。


拉若認為,此項發現進一步證明,「練瑜珈的人並非只坐在那裏,甚麼事都不做。」拉若與歐哈爾都在11月美國首府華盛頓的神經科學會年度會議上,分別報告了自己的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諾經絡養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